概览
梁国穗教授
梁国穗教授是创伤团队的创办教授,在过去的30年一直带领发展,有着国际知名度和成就。联同邓宁医生(顾问医生)及曹知衍医生(副顾问医生),我们的目标是为所有创伤病人提供最高标准的照顾和通过教育及研究去进步接骨术和创伤护理。 作为新界东联网服务超过130万居民并覆盖最大区域的创伤转诊中心,我们提供即时的紧急服务,为所有严重创伤病人24小时作手术护理。我们管理所有成人创伤个案,除了脊柱受伤、手部创伤和肩部软组织受伤、膝和踝关节。随着人口老化,现在主要服务转移至全面照顾老年脆性骨折,我们努力保持功能性及加快康复,并通过全面的防跌计划继续照顾社区。
为了精进创伤护理,我们跟不同的机构广泛合作,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众多国际研讨会和会议提出,并发表在一些高影响力的国际期刊和书籍。我们与香港中文大学内各部门和其他的专业机构如:矫形外科及创伤学进修培训中心、香港骨科医学会、香港骨科医学院等经常合作,强调教育医科生、研究生、医生、专职医疗人员和研究员,从本地到国际(图1)。
圖1
我们服务不仅在医院的病人,也延伸到社区(图2a),并积极参与许多人道主义任务:医院管理局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队伍,红十字会四川地震震后任务,中国手术关注行动(图2b 阜平县医院)。
图2a
图2b
发展里程碑
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病人,新概念和技术已经被采用并发展多年,应用在所有重要的服务包括:微创手术(MIS),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等。我们也尝试通过临床路径和协定设定规范治理我们的病人。其他重要进展包括:
1. |
现在骨折固定术的概念:Gamma钉的发展(图3) |
图3
a. |
手术前:规划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软体包括:Mimics、Osirix和Orthoview可用于查看和计划手术(图4)。3D打印(图5)提供额外的范本,类比手术并提供术中指导的可能性。 |
b. |
手术中:3D移动式C臂与术中导航系统提供骨折准确的三维资讯和互动工具或植入物的即时位置。加上图像融合技术(图6)、机器人辅助手术(图7)和3D列印夹具,微创、精密的骨折复位及固定术得以实现,并取得优异的功能性成果(图8)。 |
c. |
手术后:综合资料库及其研究已经建立。 |
CAOS里程碑:
• |
2000 2-D透视导航 |
• |
2003 3-D透视导航 |
• |
2005 机器人辅助手术(图7a,图8) |
• |
2006 骨盆,髋臼骨折的安全边际(图4) |
• |
2006 3-D透视 / CT / MRI融合导航(图6) |
• |
2007 3D导航 / 关节镜引导骨折固定术 |
• |
2008 第二代机器人的发展(图7b) |
• |
2011 10年回顾──骨盆,髋臼骨折导航 |
• |
2013 3D打印和患者定制植入物(图5) |
图4
图5
图6
图7a (原型 I)
图7b (原型 II)
图8
3. |
关节镜辅助治理关节骨折,代表着另一重大的微创手术(MIS)技术: |
a. |
距下关节镜和经皮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理踵骨骨折(2010)(图9) |
图9
b. |
以膝关节镜和3D导航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术(2007)(图10) |
图10
a. |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2000)(图11) |
b. |
振动平台(2005)(图12) |
图11
图12
5. |
生物材料:注射性人体可吸收的骨替代物(2003)(图13) |
图13
当前发展
骨科数码化正在不停开发,因为它可以对创伤病人的所有因素进行科学化分析,得出每个创伤病人的最佳管理和治疗指南。我们也开始与老年病学合作发展高龄骨科,并建立脆性骨折登记册。希望这些会导致预防方案成功,最终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
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项目
• |
透过距下关节镜和透视指导的移位跟骨骨折经皮固定(图14) |
• |
踝关节骨折的胫腓与生物力学分析:尸体研究(图15) |
• |
振动治疗作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后的姿势训练和跌倒预防: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图16) |
图14 距下关节镜
图15 X-ray显示胫腓
图16 在社区中心的振动治疗
临床创伤团队成员
• |
邓宁医生 |
• |
曹知衍医生 |
• |
吴伟杰医生 |
• |
黄文扬医生 |
|